学校新闻

学校新闻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校新闻 >> 正文

【吉化工话振兴】服务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 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编者按    



  “努力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的新路子,奋力谱写东北全面振兴新篇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对东北振兴作出新的全面部署。新时代新征程,新部署新突破。学校党委特别推出“吉化工话振兴”专栏,集中展示我校在东北振兴战略实施20周年之际,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度服务吉林省“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持续集聚学校人才资源和科研优势,书写好“东北振兴,高校何为”吉化工的奋进之笔,为吉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做出吉化工贡献,展现吉化工担当。


   本期展示教务处:《服务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 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提高人口整体素质,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东北全面振兴”,要“加大对东北高校办学支持力度,提升全民特别是年轻人受教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在老工业基地兴衰与复苏的历史进程中,东北高校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其不断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持和创新支撑。但近年来,随着中国制造2035及我国新型工业化的推进,东北高校人才培养与产业链、创新链对接不够紧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弱化等问题逐渐突显。因此,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聚焦区域重点产业布局,培养和输送产业所需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显得尤为紧迫。

打造一流专业群,提升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度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石化产业发展为导向,聚焦吉林省“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通过凝练方向、优化结构、调整布局,主动适应知识创新、科技进步、学科专业发展需求和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需要,构建“大化工”和“通用航空”专业集群。坚持需求导向,紧扣国家战略和新兴产业建设需求,精心谋划我省优势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紧缺学科专业;强化优势特色,推进化工类、材料类、生物制药类、航空类、装备制造类等专业集群建设;注重交叉融合,转型提升传统应用型专业,积极促进石油化工技术、化学与应用化学、装备制造技术、控制技术、信息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安全环保、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培育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经济发展的新工科专业;突出质量标准,将“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的OBE教育理念,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持续推进专业建设水平提升。近年来,我校对接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实际,已建设飞行器动力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智能装备与系统、化学测量学与技术、飞行器控制与信息工程等专业,大幅度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契合度。根据我校学科专业调整优化工作方案,未来三年将停招或撤销一批服务产业发展弱的专业,申报能源化学、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工程等四新专业,整合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信息资源管理等专业,打造一流专业集群,提升服务吉林省高质量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深化产教融合,提升人才培养契合度

  

  以服务吉林省“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为导向,学校与吉林化纤集团有限公司、吉林建龙钢铁有限公司、吉林航空维修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建碳纤维及复合材料、智能装备、先进制造技术、吉航航空等8个现代产业学院,积极探索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和创新链的有效衔接机制,促进课程内容与技术发展衔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融合创新产教深度融合、多方协同育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着眼企业需求,培养适应和引领现代产业发展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高素质专业人才,服务企业发展对人才需求,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与高校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实现地校双方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同育人、共同发展的战略目标。以现代产业学院为平台,通过工程师讲座、联合指导毕业设计(论文)、学科竞赛、专业实习、教师企业挂职锻炼等多种实践育人形式,推进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每年进驻现代产业学院开展教学活动的专业20余个、学生人数达3000人。


  2023年,学校与松原市人民政府共建现代产业学院。在“吉林化工学院——松原现代产业学院”框架下,整合政府、高校、企业资源,先后与中车松原新能源产业基地、吉林牧神机械有限公司、嘉吉生化有限公司、吉林奥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基地。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前提下,“打开门”办学,开展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打破传统课堂教学,让教师、学生深入企业岗位,让企业走进学校,让企业行业工程师、专家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促进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提升,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面向产业发展需求,紧密对接产业链,邀请相关行业专家、企业技术骨干等,参与现代产业学院各专业培养方案制定、师资队伍建设、促进学生就业等工作,实现不同学科专业与产业和市场的有机融合,打造特色优势专业,推动专业集群发展。截至目前已完成4批80余人岗位实习活动,学生就业留松原10余人。积极探索“订单式”培养,建立吉航、嘉吉、京博、吉林化纤校企合作定制班,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

强化内涵建设,保障人才培养实效度

  

  在科技革命、产业革命新条件下,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转型升级,必然需要高校的适时转型变革,人才培养要在把握科技、产业发展趋势基础上“适度超前”,从而保证产业完成转型升级后,所培养的人才具备较高的匹配度。因此,要强化内涵建设,深入探索“大思政课”建设,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现代工程师和管理者;主动适应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对人才的需求,修订完善2024版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适度超前的专业课程体系,全面优化培养理念、教育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培养质量和标准;坚持将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作为核心,对标现代工程师和管理者所需要的核心素养和未来行业、产业需求,培养面向未来的应用型卓越人才;打造创新创业平台,通过实施“一院一赛制”,组织大创计划项目、“互联网+”等30余个竞赛项目,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提高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近五年,承办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化工实验大赛、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大赛等竞赛5次,获省部级以上奖励 1046 项,其中国家级奖项102 项,学生的实践教学质量有明显提升,有效地促进了学生高质量就业,岗位适应能力显著提高。


  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新机遇。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吉林化工学院将与吉林现代化产业体系紧密衔接,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高度契合,坚持“立足吉林,服务区域,面向全国,贡献行业”的服务面向定位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础理论实、创新意识强、实践能力优、综合素质高的面向生产与管理一线的现代工程师和管理者”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做出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