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新闻
“努力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的新路子,奋力谱写东北全面振兴新篇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对东北振兴作出新的全面部署。新时代新征程,新部署新突破。学校党委特别推出“吉化工话振兴”专栏,集中展示我校在东北振兴战略实施20周年之际,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度服务吉林省“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持续集聚学校人才资源和科研优势,书写好“东北振兴,高校何为”吉化工的奋进之笔,为吉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做出吉化工贡献,展现吉化工担当。
本期展示科技处:《把握时代重大机遇 凝聚科技创新动能 开展高水平产教融合创新工作 助力东北全面振兴》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吉林省实施“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和吉林市“四六四五”发展战略,更好服务吉林市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我们要把握新时代重大历史机遇,凝聚学校科技创新动能、整合科技创新资源,聚焦开展高水平产教融合创新工作,为助力东北全面振兴贡献新力量。 一、深化产教融合科技创新,培育锻造新质生产力
东北全面振兴需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把科技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吉林化工学院作为一所办学历史悠久、行业特色鲜明、学科专业优势突出的应用型高校,必须要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导向和行业企业发展需求,以强化学校特色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内涵建设为重点,实施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创新科研组织形式,构建开放协同高效的科研工作体系,全力筑好科研成果“蓄水池”,努力建好科技创新“策源地”,加快使我校成为培育锻造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 二、集聚校企科研资源,凝聚力量重点突破
以服务东北产业振兴为核心,锚定各大产业市场发展方向,有效集聚校企科研资源,有组织地开展科技研发,聚焦化学化工、工程材料、新能源、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领域,通过加强校企组织协同攻关,突破“卡脖子”关键技术,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重点扶持单个到款300万元以上大型横向科研项目。构建“学科聚焦—团队攻关—平台支撑—成果产出”的科研组织机制,加快推进学校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优化平台管理模式与考核机制。依托学校省级高水平科研平台,锻造10个左右跨教学院建制可持续、稳定的承担重大科研任务的科技创新团队,以制度为引导,用好科技创新“增量器”,探索以裂变、聚变的方式赋能生产力。 三、创新产教融合发展体系,聚汇创新驱动新优势
积极探索和构建新型政校企合作关系,创新产教融合发展体系,按照市场主导、政府主推、院校主研、企业主用原则运行的开放性新型研发共同体,积极布局组建“吉林市化学化工行业产教联盟”和“吉林绿色化学化工与先进功能材料高等研究院”。围绕地方产业发展和布局,聚汇创新驱动新优势,搭建校企合作新平台,在精细化工、碳纤维、生物医药、智能装备等领域成立校企协同创新机构。推动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在人才、技术等资源要素共建共享共用,打造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企业服务、学生就业创业等功能于一体的校企共同体。
四、强化科研成果转化,促进产学研融合发展
紧紧围绕吉林省支柱产业技术需求,将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效能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结合,主动融入企业应用研究、技术转化为一体的科技创新链。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科技成果转化方案,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政策,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构建产学研一体化机制,加强产学研合作项目供给和落地,建立与政府、企业、协会等沟通机制,构建学校资源内循环与社会资源外循环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力争每年完成3000万左右科研成果落地转化,为东北全面振兴提供强大的新质生产力。 五、强化科研成果转化,促进产学研融合发展
按照《科技创新赋能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方案要求,科技处下一步要推进职务科技成果改革制度管理,探索建立“先确权、后转化”的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可赋予科研人员不低于10年的职务科技成果长期使用权,使科研人员拥有更大的自主权,充分释放学校科技创新活力。聚焦成果质量,深化改革科研考评机制,探索建立更加灵活的评价体系,注重对科研成果的原创性、创新性、引领性以及科学价值、学术水平、社会效益等多维度的分类评价,进一步修订以创新质量和实际贡献为导向的“吉林化工学院科研水平提升奖励计划”,激发青年教师全身心投入科研工作的热情。 我们要把握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的重大历史机遇,充分利用好东北地区的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集聚科技创新资源,立足吉林市独特区位优势,构建多层面、多维度、全方位、深层次协作互动产教融合新模式,打造“大化工”领域科技创新及产业结构转型新范式,以高水平科技创新促进高质量发展,为奋力谱写东北全面振兴新篇章贡献吉林化工学院的科技力量!